四肢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的原因分析
来源:新化市现代医院 发布时间:2017-12-15 15:34
四肢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的原因分析
【摘要】目的:分析四肢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的相关因素;方法:2008年1月—2011年10月对18例发生内置物断裂或失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; 结果:骨折未解剖复位或缺损未植骨支撑,内固定选择及安放位置不当,未及时治疗骨不连,术后不正确的功能锻炼,过早负重及再次外伤是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的主要原因;结论:良好的复位及固定,正确的功能锻炼及时处理骨不连,是预防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的根本措施。
【关键词】四肢骨折 内固定物 断裂 失效 原因分析
统计我院2008年1月—2011年10月对3235例骨折患者(手足除外)进行内固定手术,其中发生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18例,现根据临床资料就其断裂或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:
1. 资料与方法
1.1 研究对象 根据临床资料就其断裂或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,本组18例,均为男性,年龄17岁—52岁,平均34.5岁。
1.2 治疗方法 均行手术治疗,术中取出断裂或失效的内固定物,根据需要骨折处行自体或异体骨植骨,改用其他内置物固定,其中:交锁钉8例,自锁钢板4例,解剖钢板4例,外固定架2例。
1.3 结果 发生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18例中,车祸伤8例,高处坠落伤6例,摔伤3例,重物压伤1例;闭合性骨折11例,开放性骨折7例; 均为粉碎性骨折。股骨8例,胫骨4例,肱骨3例,锁骨1例,桡骨1例,股骨颈1例。钢板断裂12例,螺钉断裂钢板翘起6例,螺钉松动失效2例。骨折复位不良3例,钢板位置放置不当2例,内置物放置不当2例,骨不连处理不及时3例,术后不适当的功能锻炼、过早负重、再次外伤8例;二次手术后骨折均愈合。
2 讨论
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四肢各种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,骨科内置物为骨科医生行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手段,骨折内固定术后内置物断裂或失效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,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原因很多,与骨折发生部位、骨折类型、内固定物选择方式、术中的具体操作及术后功能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[1],而术后发生内置物断裂或失效不良事件具体关联性却难以界定[2],由于患者不理解,常常引发医疗纠纷。
2.1 骨科内置物产品固有风险
2.1.1 材料因素 任何金属在外力作用下都会产生应变,均有极限应力和屈服点,外应力作用超过一定极限都会发生金属疲劳断裂。实验证明,钢板在弯曲应力下比骨骼的强度小25倍,在扭转应力下强度小20倍[3],内置物不能替代骨骼的功能,在骨折愈合前,内置物仅起维持骨折复位的稳定性,不能依赖其承受所有应力,在重复的弯曲和扭转应力作用下钢板因疲劳易发生断裂、变形、松动[4]。
2.1.2 设计因素 设计缺陷导致内置物产品存在固有风险,受目前科学技术条件、认知水平、加工工艺等因素的限制,内置物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目的单纯、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完全匹配等。
2.2 患者因素 ⑴患者自身疾病或体质问题,粉碎性骨折血供差、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、肥胖超重、骨质疏松、药物等影响骨愈合质量内置物松动失效;⑵患者未按医嘱正确进行术后功能锻炼和康复,使内置物长期重复在弯曲和扭转应力作用下而发生断裂;⑶患者未按医嘱正确使用内置物产品,未定期复查X光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,过早负重导致内置物断裂或失效;⑷再次外伤。
2.3 医源性因素
⑴医生未能严格掌握骨科内置物应用的适用症和禁忌症;⑵医生在安装骨科内置物中未能掌握原则,未按要求使用,如钻头大小与螺钉直径不相匹配,钻孔后未行丝锥攻丝,容易导致术后螺钉松动拔出失效;⑶安放位置不当,型号选择错误,钢板原则放置张力侧,对抗和转发压力为张力,促进骨折愈合,钢板长度应为骨骼直径的4-5倍;⑷为保护骨片的血运术中骨折没有良好的复位,骨缺损处没有植骨支撑而未恢复骨骼的完整性,骨科内置物所承受的弯曲应力和扭转应力增大导致内置物断裂;⑸未重视骨不连的治疗,术中骨折复位后有骨缺损,应一期植骨,减少骨不连的发生,术后X线片提示骨不连,应早期植骨促骨愈合,避免钢板应力集中导致钢板断裂。
参考文献
[1] 王瑜,王善深,魏钟恩,等.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[J].中国现代医生,2009,47(13):24--25 .
[2] 张京航,周立新,田波,等。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分析[J]。中国药物警戒,2009,6(5):291—294.
[3]Muller ME, Allgower M, Schneider R,等。骨科内固定[M].第三版,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5:10-11,16—17.
[4] 崔海东,吕书军。骨折内固定物断裂原因分析[J]。吉林医学,2008,29(23):2176—2177.
作者简介:罗建平,男,骨科主任医师,主攻创伤、修复、关节外科